甘肃省第五批重点学科——考古学

发布者:任立婷发布时间:2019-03-07浏览次数:1683

     

一、学科概况

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研究历史悠久。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科发端于1938年对张骞墓的发掘。20世纪四、五十年代,夏鼐、裴文中、黄文弼、阎文儒、何乐夫、常书鸿、金少英、伍德煦等学者,或在本校任教或与本校密切合作,开始史前遗址、西北简牍、敦煌石窟等方面的发掘、保护与研究,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,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1983年,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立,是国内高校中最早从事敦煌研究的专门机构之一,已有30年的历程,石窟考古和丝路遗迹考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;1995年,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研究所成立,专门从出土事简帛研究,并开始招收简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;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成立,馆舍面积1500多平方米,馆藏品2500多件。2006年,获批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。2011年,获批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。除此之外,校图书馆、院资料室和研究所还购进丰富的石窟考古、丝路文明、简牍文物相关藏书,有力地支持了本学科的发展。

经过多年的努力,本学科基础比较雄厚,特色和优势明显,学术影响较大,在学科建设中成效显著。

1950年代,设立文物室。2002年,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建成。目前,馆藏国家三级以上文物200余件,“敦煌经卷”的收藏数量在大陆高校中位列第二。2013年,开始建设文物与博物馆教学实验室。

1994年以来,本学科开始与敦煌研究院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。

考古学科以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、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为依托,培养简牍学、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向博士生。2005年以来获得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及专业硕士授权点,并衍生出考古学、文化遗产学、简牍学、博物馆学等硕士学位点,招收文化遗产方向本科生。

本学位点的三个学科方向,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方向有教师5名,其中教授1名,副教授1名,讲师3名。丝绸之路文物遗产保护方向有教师4名,其中教授1名,副教授3名。专门考古(敦煌学、简牍学与古文字学)方向有教师4名,其中教授2名,副教授2名。

二、教师队伍

近年来,考古学师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,现有教授4人、副教授6人,讲师3名。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,在读博士1人。多人荣获“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”、“甘肃省领军人才”、“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”、“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”等称号。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,逐人制订具体的帮带计划,以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。同时聘请樊锦诗、郎树德、贾建威、何双全、张德芳、马德、王辉、杨惠福、李永平、段小强、沙武田等担任兼职教授,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、指导考古实践。

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刘再聪教授,主要从事敦煌学、文物与博物馆学、考古学史研究与教学。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,出版学术专著4部。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》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天水麦积山石窟洞窟题记释录与研究》《唐朝“村”聚落形态与基层行政制度“西进化”历程研究》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重点资助项目《敦煌算学文献研究》,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、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3次。

丝绸之路文物遗产保护方向学术带头人李并成研究员,主要从事西北地区古城址和古遗址、环境变迁研究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《西北地区古代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研究——以敦煌吐鲁番资料等为中心的探讨》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历史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研究》,近5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,主编《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研究》,2012年获甘肃省厅级教学成果奖,2014年获甘肃省级教学成果奖,并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。

专门考古(敦煌学、简牍学与古文字学)方向学术带头人潘春辉教授,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文书、水利史等的研究与教学。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项,主持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项,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,出版专著《西北水利史研究:开发与环境》,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。

三、科学研究

近年来,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5项。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,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,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,甘肃省教育厅项目1项,浙江省社科院项目1项,新疆师范大学项目1项,西北师范大学校级项目5项。项目总研究经费共计301.7万元。学校支持考古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五年共计100万元,各类基地平台建设经费20万元。近年来,在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46篇,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32篇。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22部。

四、教学科研平台和支撑

(1)36365线路检测中心考古学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;

(2)“敦煌学”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;

(3)“敦煌学”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建设计划课程为国家级课程;

(4)“敦煌学”精品资源共享课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;

(5)“敦煌学”教学团队为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;

(6)“敦煌学”研究生精品课为西北师范大学精品课;

(7)“简牍学概论”精品课程为西北师范大学精品课;

(8)依托的科研平台有:“丝绸之路文明复兴与中国向西开放协同创新中心”(省级)、“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”(省级)、“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”(省部共建)。“敦煌学研究所”及“简牍学研究所”为学院研究机构,体现出以丝绸之路考古与文明、出土文献为研究重点的学科特色。注重科研成果与教学的融合,将敦煌莫高窟北区、秦安大地湾,及全国考古重大新发现的研究成果,及时融入教学之中。在莫高窟、榆林窟、麦积山石窟、炳灵寺石窟等地建立教学基地,适当安排实地考察,增加学生们的直观认识。这些教学成果,很好地将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。    

五、学术训练和交流

近年来主持考古学省级课题1项,发表论文21篇。在学术交流方面,本学位点已形成由学术会议、学术报告和进修访学构成的学术交流体系。主办及承办了14场学术会议,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128场。学院已邀请多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,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巍教授,南开大学杨振红教授,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,敦煌研究院彭金章教授,吉林大学赵宾福教授,西北大学陈洪海教授、钱耀鹏教授,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、杜斗城教授,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等来院做学术报告并指导学位点建设。

本学位点努力为研究生创造与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条件,曾邀请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波波娃来院作专题报告。此外,2015年10月邀请多位以色列考古学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,并为研究生做了3场关于以色列历史文化遗产和考古学发展的学术报告。2017年9月,在“中亚历史与现状”国际会议之际,特邀请哈萨克斯坦学者讲解中亚文化遗产。

本学位点十分重视师生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。刘再聪教授于2016年赴日本多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,僧海霞和杨芳分别于2011年、2012年、2015年赴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考古学。硕士研究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、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进行的考古工地实习,先后共举办12场汇报会。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,提交会议论文,部分同学的论文得到与会专家好评。

考古学学位点积极培育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,接收台湾2名研修生,接收罗马尼亚2名研修生。

六、学科优势

1、地缘文化优势。本学科所涉及的西北文物调查与发掘、秦汉魏晋墓葬研究、彩陶研究、商周青铜器发掘与研究、石窟考古研究、出土简牍文书研究、宗教遗迹与文献研究、丝绸之路交流史、西北古城址研究、长城学研究、西北考古史研究、西夏文与藏文资料研究,均占据地利。这些优势,还可结合从远古的伏羲文化到汉唐的历史研究,在窥探历史原貌中体现出来。

2、协作研究的优势。甘肃省文博与考古研究机构较多,本学科可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甘肃省博物馆、敦煌研究院、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,进行田野考古和调查研究、文献整理、文物保护工作,许多成果就是与这些单位合作完成的。

3、政策优势。伴随着我国“西部大开发”战略的实施,本学科积极从事文物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,为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。在相关工作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,承担着甘肃省80%的旅游规划。丝绸之路申遗研究显示出本学科的敏感性和时代性,有4位专家被聘为专家组成员,参与课题论证和文本的起草,完成国家社科、省社科相关项目10多个,有力地推动了丝路申遗的进程。随着“华夏文明协同创新”文化工程的展开,本学科也会争取到宝贵的发展生机。